【交彙點客戶端】左手醫療,右手養老!“蘇适”養老托起老年人幸福“夕陽紅”

發布時間:2022-03-04浏覽次數:10

《江蘇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指出,未來5年,将全面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如何構建居家社區蘇适養老服務體系,目前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内幾家醫養、康養結合的社區養老機構探訪。

創新服務模式 居家養老與社區機構協調發展

“這裡可以打牌、下棋、唱歌、健身,器材樣樣都有,還可以和鄰居們聊聊天,實在好!有時午飯不想回家燒,也在這裡解決。”在南京市大石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家住南京玄武區丹鳳街的張本仁大爺,今年67歲的張大爺退休前是江南水泥廠的工程師。如今,他和老伴兒天天到中心打卡報到,雷打不動。

大石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面積達到1100多平方米,由政府無償提供場地、南京悅心養老産業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負責人高慶玲告訴記者,中心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中心内的健身器材、娛樂設施全部向周邊居民免費開放,聘請的十幾位護理員還可以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門提供送餐、助浴、聊天、讀報、購物、打掃衛生等服務。不僅如此,大石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與南京同仁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邀請醫生前來為老人免費進行血壓監測、血糖檢查、開展健康咨詢。

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健康的晚年,既是千家萬戶的關切,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據調查,在江蘇,8成以上的老年人更願意居家養老,而健康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近年來,江蘇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最優路徑,大力推進老年健康促進行動,通過建設老年醫院、護理院,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等一系列舉措,落實老有所醫,讓更多的老年人既長壽更健康。

省衛健委老年健康處處長趙恒松表示,目前,我省已經組建1.3萬個家庭醫生團隊,開設家庭病床超過1萬張,建成1302個家庭醫生工作室,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獲得健康指導、慢病管理、用藥咨詢等綜合服務。并推動醫療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支持醫療機構與社區服務平台結合,建立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服務機構。

南京江北新區普斯康健養老服務中心,正在着力打造一種新型的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

普斯康健養老服務中心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護理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于一體,擁有全科診室、治療室和藥房。“現在醫保已經接入,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慢病開藥。” 南京普斯康健居家養老負責人戴玉玲說,不僅如此,養老服務中心與在泰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體化管理下的橋蔭路社區衛生服務站緊密滲透,建立了家庭醫生工作室,為社區内居民提供建檔、體檢、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将醫養結合的各類服務對接在民政、衛生、社保公共平台上,把社區醫院搬進養老服務中心。

家庭病床,為失能老人點亮曙光。普斯康健養老服務中心護士張靜告訴記者,她長期為一位88歲的失能老人定期更換鼻飼。而此前的幾年裡,每個月在需要更換鼻飼管的時候,家屬就要打120從家裡把老人折騰到醫院,費錢費力費時。如今,社區有了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解決了困擾這個家庭多年來的問題。

戴玉玲告訴記者,普斯康健養老服務中心自20162月成立以來,已經累計服務了11855位老人,共計40餘萬人次。這組亮眼的數據背後,是最大限度将養老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在發力。

細節服務到位 貼心用心讓老人放心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基層醫療機構,對醫養結合型社區養老模式的醫療資源供給作用不容忽視,且有着巨大優勢。當前,省内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着手探索“醫養一體化”社區養老新模式。早在2019年,賽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醫養一體化社區養老新模式的工作經驗就已入選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算得上是社區養老新模式的優秀樣本。

從南京地鐵10号線小行地鐵站出站走不到10分鐘,便來到了南京賽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通往醫院的路上,公益廣告牌上的一句話訴說着這個社區醫院的服務目标——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有溫度的醫療照護服務。

賽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目前省内社區醫院中規模體量較大、養老功能齊全、涵蓋了安甯療護病房、标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慢病4S小屋、養老病床等較多養老服務形态的社區醫院。在這裡,有一個單獨的院子和一幢6層小樓,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的和怡老年照顧中心。

“這裡蠻好的,好多老人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的集體年代,很熱鬧。”記者探訪時,92歲的老人王新義正在和怡老年照顧中心外的小院子和兒子、兒媳聊天。老人神采奕奕,絲毫看不出來她是一位帶癌生存的老人。王奶奶的兒子告訴記者,2020年下半年,父親去世後,母親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挂水時了解到了和怡老年照顧中心,便來到了這裡。冬夏全天都有空調,每天老人們一起吃飯、下棋,過年過節還會為我們老年人舉辦活動,社區醫院的醫生就在隔壁,萬一有個小毛小病他們直接上門就解決了,比之前待在家裡請保姆照顧方便很多。說起住在這裡的好處,王奶奶連連稱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周明飛告訴記者,從201612月領到養老許可證後,賽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進入醫養結合的養老行業。疫情之前,住在這裡行動方便的老人可以随時回家或者外出散步,子女也可以随時來探望。而實惠的價格也讓不少老人放棄請的住家保姆,融入到這個大集體中。目前,共有21名專業的家庭醫生、50名護士和近40位護工組成專業的護理團隊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助和普通的醫療服務等,老人不需要搬動床位就可以直接看病問診,可以滿足高齡多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以更加專業的醫療和護理服務為特色。周明飛介紹,老人處于手術、卒中等疾病康複期時,需要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照顧,而這時住院可能會占用醫療資源,一般的養老機構也不會接收,所以這一部分患者屬于醫養結合的管轄範圍内。目前,醫院有60多張床位都是養老床位。

賽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是省内首家開設安甯療護的社區醫院。“生命有始有終,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守護這份安甯,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周明飛指出,安甯療護并不是放棄對患者的治療,而是通過語言和人文關懷,讓老年人更加舒适、體面地走過人生的最後一程。“當一個生命逝去時,他們的親人特别是老伴兒可能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适應,影響身心健康,這時,我們也會為他們提供哀傷指導。”周明飛說。

2020年,賽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标南京市雨花台區社會福利院的建設改造工作,未來,将為更多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醫養、康養服務。

籌資難、缺人才 如何疏通行業難點堵點?

在記者采訪調查中發現,高水平專業人才短缺、醫養結合籌資難等問題,幾乎是整個醫養、康養結合行業面臨的問題。

數據顯示,江蘇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34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3.3%,比全國高5.2個百分點。但與老齡人口快速增長不匹配的是,江蘇的養老護理人才嚴重不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通用評估标準和民政部門的相關标準,目前江蘇共有失能失智老年人64.2萬人,部分失能老年人69.7萬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分别按照316:1配備養老護理員,全省共需要養老照護員33萬人,但目前僅有6.13萬人,缺口近27萬。這6.13萬一線養老護理人員中,具備高級護理員以上職稱的僅1700人左右。

醫養結合難,難在專業人才的缺乏上。伟德线上平台伟德线上平台執行院長田侃注意到,一直以來,養老專業人才缺乏、以“小老人養老老人”都是不争的事實。“事實上,這是常态。讓稍微年輕一點的老人去照顧更老一點的老人,是各個國家應對老齡化的重要的舉措之一,這同時也是由于年輕人進入養老行業的‘低意願’導緻的。”

2020年,伟德线上平台成立了全國首個具有本碩博招生資質的國民教育體系内的養老學院;2021年,第一批學生走進校園。田侃坦言,在招生過程中,就不乏家長和學生談到對這一工作的偏見。傳統觀念認為工作分三六九等,這對養老專業招生來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不乏有家長和學生表示不願意服務老人。根深蒂固的偏見非常難打破,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随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更需要養老服務人員具備綜合性、專業性的知識儲備。如何打破僵局?“想要讓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進入養老行業,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田侃認為,一是增加經濟補貼提高報酬,二是加快職稱改革,以職稱管理做人才工作。“從我們學校自身來說,把課程設計好,切合實際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提供更多養老人才任重道遠。”

“事實上,醫養結合的本質就是一種深度融合,主體包括醫療主管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家庭,乃至每一個人,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南京郵電大學人口研究院副院長周建芳教授表示,總體來看,醫養結合更大的需求在社區,但如何把需求變為市場,需要注意培養和引導,多點發力。一方面,可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多元化的運營模式。政府制定出台針對性扶持政策,對市場準入、土地供應、建設運營、床位補助、保險補助和相關稅費減免等方面提供更加細緻、更加優惠的政策支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醫養結合”機構建設運營,以及扶持醫療機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可以發揮“互聯網+醫療的優勢,讓更多的老年人轉變觀念,更願意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幫助下醫養老康養,并在家人的幫助下了解到權威、有效的健康養生信息源,有效地進行自我保健。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葉真 蔣明睿 仲崇山

來源:交彙點客戶端20223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284959271578565&wfr=spider&for=pc


Baidu
sogou